首页 >> 细穗草

云南稻香飘万里黄独

发布时间:2023-05-25 11:42:45 来源:天泽农业网

云南稻香飘万里

今年10月,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传来喜讯:经现场测产验收,丽粳9号创造了百亩连片、千亩连片世界最高海拔水稻高产新纪录,农户张文芳种植的田块亩产达621.2千克,成为世界高海拔稻区最高单产纪录。这是我国高寒粳稻育种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海南岛上,有一位“老农”模样的人,整天蹲在实验田里,为三系杂交稻精心授粉,他就是我国着名的水稻育种专家、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李铮友。至1982年,李铮友团队培育出20个优良粳稻杂交品种,滇榆1号在大理种植,亩产突破1014千克,创下粳稻单产世界纪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李铮友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孜孜探索,40年来,云南省在水稻育种、栽培、植保等方面的研究声名鹊起、人才辈出。云南第一个科技特别贡献奖获得者蒋志农,立志水稻研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志农”;楚雄彝族自治州农科院几代科研人员研发的楚粳系列超级稻,惠及千万农家;云南省农科院杨从党团队开发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让水稻亩产节节攀升;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团队攻克的“水稻遗传多样性防治稻瘟病”技术,在全国水稻主产区乃至东南亚多国推广上亿亩……

一系列良种良法,让云南稻花香飘万里,更让滇字号稻谷高产稳产。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云南省稻作科技蓬勃发展的40年,一个个重大创新突破,为保障云南省粮食安全贡献了科技力量,各族群众体验着由“吃饱”向“吃好”的转变。

打基础促腾飞稻作科技实现新跨越

水稻是云南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600万亩(粳稻约占60%),稻谷产量居全省粮食产量第一位。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气候带来了生态的多样性,却也成为外来稻作品种‘水土不服’的根本原因。”云南省种子管理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全衡说,云南从海拔76米的河口县到2700米的宁蒗县均有稻作分布,热带、温带、寒带不同条件的稻作生产方式,对品种的要求各不相同。

面对多元化的粮食生产用种需求,长期以来,云南省把稻作良种良法的研究与推广作为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努力方向,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稻种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稻作育种跨越式发展。

2001年,云南省将首次设立的省科技奖励最高奖项“突出贡献奖”及300万元奖金颁发给为解决全省大米自求平衡做出杰出贡献的水稻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蒋志农,传递出加快稻作科技创新步伐的信号,在全省科技界引起巨大反响。

2009年,为破解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应用脱节难题,云南省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设立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控10个岗位科学家,在曲靖、丽江、保山等8个州市建立试验站,开展稻种种植示范,实现了科研、试验、推广和生产的无缝对接。

40年砥砺奋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等院校涌现出多个稻作遗传及栽培技术改良和应用团队,在******稻、粳稻、籼稻、陆稻、多年生稻、杂交稻的研究和配套技术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40年科研攻关。云南稻作平均单产从过去的100多千克提高到如今的400千克左右,稻作类型丰富多样、科技创新产量不断提高,其中,高原粳稻种植自主研发的品种占到了100%。

经风雨不停步让高原仓廪足食粮丰

在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云南省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袁平荣桌前的台历上,8月至9月几乎每个日子都画着圈圈。“稻作成熟后,我几乎要跑遍全省各州市,了解示范田里作物的收成情况,这都是第一手数据啊。”袁平荣说。

28年的付出,袁平荣与团队育成了通过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26个。谈到云南的稻作科技创新,他认为,正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坚守、传承与创新,让一个个高产、安全、绿色的品种孕育而生。

1969年,以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李铮友为首的滇型杂交水稻团队育成中国第一个粳稻雄性不育系,创建了滇型杂交水稻体系。

1996年至今,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开展粳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工作,育成7个滇系系列和11个云粳系列水稻品种通过省级审定。

云南大学农学院胡凤益团队从1997年开始进行探索,经过21年努力,形成了多年生稻技术。

无论是风雨还是骄阳,无论是壮硕青年还是蹒跚老者,一批批研究者如候鸟般,在春天里播下自己亲手选育的稻种,在秋日里奔赴田间收集第一手数据。10年、20年乃至终生的坚守,只为实现曾经的追求。

经过50年的发展,大面积滇型杂交粳稻不育系繁殖平均亩产达200千克以上,制种平均亩产达230千克以上,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

胡凤益团队培育的“多年生稻23”,于2018年通过了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成为云南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多年生稻品种,也是全国和世界的首例。

峨山大白谷、西南175、云粳136、合系41、云粳37、楚粳28……从常规粳稻品种选育到杂交粳稻实现突破;从常规籼稻硕果累累到高寒稻区品种刷新纪录,众多凝聚着科研人员心血的稻作品种在云岭大地上破土发芽。

随着稻作品种改良水平的提高,开厢种植方式、旱育稀植模式、精确定量栽培等相应配套栽培技术也日新月异。“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累计推广精确定量栽培技术1440.1万亩,实现平均每亩增产72.2千克,节省化肥使用量20%,有效节约了种植成本。

200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取得了在世界上首次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成功控制稻瘟病发生的重大突破。如今,这项成果已大面积推广到了云贵川、湘鄂赣等省份及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高产迈向优质云南稻米蜚声国内外

2017年,《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夯实高原粮仓,大幅提高良种化,积极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云南稻作选育引进高产是永远的追求,品质是发展的方向。”云南省种子管理站站长王德海介绍,目前,云粳系列、楚粳系列、云陆稻系列已经成为云南粳稻的主推品种,云南稻作品种也走出国门,在越南、老挝、缅甸、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家广为传播。

40年的历程,云南实现了粮食由过去长期需要大量外调到基本自求平衡的历史性转变,而作为云南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的水稻,在科技的推动下实现了育种和栽培技术的一次次突破,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誉满滇中的楚粳系列品种种植面积已占全省适宜稻区面积的82%,楚粳27号、28号、37号相继被国家认定为超级稻的品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楚粳系列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6794.61万亩,累计增产稻谷43.47亿千克,实现农民增收103.1亿元。

在海拔2200米以上稻区表现出较好耐寒性和丰产性的丽粳系列品种,“十二五”期间示范推广59.1万亩,平均亩产460.5千克,比当地主栽品种亩增产25.9千克,新增稻谷1530.8万千克,新增产值4592.4万元。

40年的发展,在八宝米、墨江紫米、卧龙谷香软米、勐海香米、遮放贡米、元阳梯田红米云南传统六大名米的基础上,一批产量高、质量优、口感好的新品种日益展现出优势,成为云南高原特色稻作的响亮名片,走向省外、走出国门。

今年南博会期间,董保柱在展馆里现场煮出的大米香气四溢,令不少市民印象深刻。董保柱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每逢重大会展总能看到他现场煮米的场面,不同类型的软米从电饭煲中溢出浓香,令观众不舍离去。

“通过连续14年的育种研究,我们选育出德优8号、德优16号、德优12号3个软米品种,目前这几个品种已成为中国在缅甸种植面积******的优质稻品种。”董保柱说。

春华秋实,每一朵小小稻花里,都凝聚着云南农业科技40年的成果;倾心耕耘,一粒粒带着高原印记的稻米正“走”上更多百姓的餐桌。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转自互联网,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告知本网处理。电话:010-62110034

安利送货哪家好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

平平加

锡回收价格批发

动态配气仪规格

友情链接